寒假,笔者到都匀大坪对永历帝陵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和在黔南州档案局、黔南州图书馆、都匀市图书馆和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等地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把这段历史信息重现,与学界共同探讨。
南明永历帝陵地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匀东镇大坪社区高塘山上,北纬26°12′,东经107°36′。帝陵距都匀市区12.5公里。大坪高塘山永历帝陵有三墓,中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墓,两侧分别是邬节愍昌期墓和涂编修宏猷墓。永历帝朱由榔墓高约4米,直径约6米,青石砌垒,上封土2尺许。永历帝墓碑高约3米,宽约1米,厚约0.13米。永历帝碑上阴刻楷书“明永历皇帝陵”6个大字。碑上部游龙腾飞图案,碑下部水纹图案。邬昌期与涂宏猷墓比永历帝墓略小且后列,墓碑均无生年卒日,平生概文,只有楷书阴刻“邬节愍昌期墓”,“涂编修宏猷墓”。而其两墓碑规模均比帝墓碑略小,碑上部云彩图案,下部猛虎图案。帝陵前有一拜台,拜台下有依山而建的长梯。长梯分为左右两边,中间为空地,用来种植花草以点缀帝陵。此陵墓对研究南明史一定的学术价值,故都匀市于1986年将南明永历皇帝陵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末年,由于宦官专揽朝政,迫害异己,政治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不断起义反抗。1628年,陕北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领袖领导下,爆发十几起大规模农民起义。明崇祯十七年(1644),在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这一年中国政局风起云涌,形成了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清顺治元年,三个纪年并存的政权。而也在这一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朱由俭在景山上吊,这就标志着明朝基本结束了。但明朝的“尾声”实际却拖了十七八年,到1662年南明永历帝死,才划了完整的句号。南明永历政权也是在这一时期的数个南明流亡政权之一。朱由榔于1646年在广东肇庆被拥立称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在后来十多年的对抗清廷斗争中,战火遍及西南地区。南明永历政权曾到过贵州省安龙县,且在此停留过较长时间,在此地还为永历帝修建了行宫。同时也在安龙县发生了令人发指的“明十八先生惨案”。南明永历政权之后辗转云南,又流亡缅甸。永历帝朱由榔于1662年在昆明被吴三桂绞死,南明永历政权结束。
永历帝遇难后,都匀籍明朝重臣扶纲(原名扶明)在原旧属的帮助下,携永历皇帝残骸,将之归葬于其故里高塘山。对于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的墓到底在何处,现今是存在争议的。有的人说根本不存在朱由榔的墓,因为1662年吴三桂在云南昆明将永历帝杀害后毁尸灭迹;有的人说南明永历帝陵在广西。但至今未发现有永历帝之墓,仅都匀市匀东镇有永历帝的衣冠冢。当地扶姓人家说,是他们先人明朝大学士扶纲派人搜集衣冠而葬的,为隐其真,只传桂王坟,不留桂王碑记。
调查得知,民国十年,都匀县奉令修史,查实桂王坟乃永历帝墓,才为其竖碑立传。时任贵州省长任可澄、省志总纂陈矩、知县窦全曾都为之写了碑记,碑文“大明永历皇帝陵”几个字,墓碑及碑记是时任四川綦江县县长张瑞征(都匀人)写的。同时在今牛角塘小学处修有桂王亭。桂王亭为六角凉亭,亭径约8米,亭柱6根,高约5米,上覆青瓦,斗拱飞檐。亭内有任可澄《明永历皇帝陵记》碑,高约2米,有碑座与碑帽,且刻碑联,以衬托帝陵。如任可澄所书写桂王亭联:四山风雨如瞻天寿诸陵叹七旬老佛归去白头碰碎乾坤无片土,万里都云随植冬青一树有十八先生同埋碧血君臣池墓各千秋。而帝陵联存二,其一为:三百年始旌彰表,亿万世共凛懋昭。其二为:一水湾环钟吉壤,万山罗列侍王侯。
《都匀市志》记载民国十年(1921),时任贵州省长的任可澄令省志总纂陈矩修省志时写了一篇《南明永历皇帝陵碑记》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碑记如下:
《南明永历皇帝陵碑记》
都匀治城东二十五里,有冢岿然,樵苏不到。相传为广西王陵。庚申夏,旧友龚雪樵孝廉访余于紫泉之上,谓邑宰窦公政事之余,留心文献,访求旧志,杳不可得,与绅嗜仪创修县志。特就商采辑事,云及志例,有冢墓一门,举此陵属考。案冢,崧山兄明诗记事,记匀邬节愍昌期,涂编修敷功从桂王死事甚烈;滇志及师范滇系谓王薨于滇之金蝉寺;钮琇《觚賸》则云王死于贵阳城,惟未能确定王之葬所耳。匀父老传述,久已为王陵,必有所据。况涂公亦从王死事者,邑有瘗发冢。或是时从王行未死者,运骸归葬于匀。即非主骸,亦必如成都汉昭烈有衣冠冢,犍为张公纲有衣冠墓。(余官犍时,曾为公立祠于叉鱼潭上,修墓于荒山中,盖衣冠墓也。)广西王即桂王异称耳。龚君然之,复曰:邬节愍虽有清代纯庙锡典,竟不知墓之所在,当补祀于忠烈祠。使忠魂毅魄得所归依。与余意适合,函告窦公及绅嗜等,莫不称善。嗟呼!有明三百年之运已尽甲申,而忠臣义士报主之心未死。死者既以身殉,生者复垒土为陵,以志不忘。盖都匀山川奇异,龙山峻极于天,都江南入于海,自汉以来,屡生博雅贤士,豪侠名臣,惜少表章之者,多湮没不传耳。既此桂陵之垒,又何让宋末义士冬青陵之筑耶。不禁为之悲叹击节,乃沁笔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