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由美国人民独创,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在美国,自1941年起,感恩节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并从这一天起将休假两天;加拿大的感恩节则起始于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
父母要做好表率。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是父母,对于他们的一举一动,孩子可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与人为善、古道热肠的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这样的良好氛围熏陶下,想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都难。
不要拒绝孩子爱的表达。有这样一个故事,宝宝过生日,妈妈切了一块蛋糕给他,宝宝很懂事地递给奶奶,奶奶受宠若惊地抱着宝宝说:“宝宝真乖,奶奶不吃,宝宝吃吧。”一年以后又过生日了,妈妈切了一块蛋糕递给奶奶,宝宝马上就嚷开了:“奶奶不吃,全部都是宝宝的,你们谁也不许碰!”这个故事让人感觉很无奈,假如当时奶奶接过了宝宝这“爱心蛋糕”,恐怕事情也不会变得这样让人尴尬,宝宝也不会变得如此自私。所以当孩子自己对于“爱别人”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时,家长千万不要扼杀这纯真的幼苗,应该愉快地接受他的爱心,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付出爱是一件让大家都感到温馨的事情。
让孩子懂得感恩。要学会爱别人,首先要从爱父母开始。父母亲不要太过于宠溺孩子,什么都不愿意让他们做,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比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偶尔表现出身体不舒服,请孩子来照顾一下自己。要让孩子不再把自己当作是“小皇帝”、“小公主”,心安理得地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要让他们懂得生活的不易,明白父母为了操持这个家,也为了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力。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加珍惜这一切,并且学会付出自己的感恩之爱。
让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其实教育孩子并不一定要刻意为之,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有机会,只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它。比如上街时搀扶盲人过马路,把地上的香蕉皮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防止有行人摔倒……当孩子做完这些事的时候,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感受到助人的快乐,这样一来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也会更加愿意去付出他的爱心。
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在了解到付出爱可以收获幸福感的时候,一定会很兴奋地时常想着要做好事。就像是走在街上,看到有人乞讨,善良的孩子也会恳求父母给他一块钱“去帮助那个可怜的叔叔”。尽管作为大人心里很清楚那乞讨的未必是真的,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根本没有办法理解他为什么要伪装,其中的缘由一时之间也无法让孩子理解。这个时候不能粗暴地阻止孩子这么做,不然孩子会有阴影,觉得为什么做好事居然还被骂。家长应该先完成孩子的心愿,等到孩子已经到了学会分辨是非的时候再把事实解释给他听,这样才不会打击孩子想要做好事的积极性,也避免将来孩子的善意遭受欺骗。
要善于寓教于乐。孩子毕竟年纪小,喜欢做游戏、听故事,家长可以把一些深奥难懂的道理融合于这些形式当中,在让孩子享受到乐趣的同时,也能够形象又生动地有所体会。比如在给孩子念童话《小公主》的时候,就要让孩子懂得,正是因为主人公莎拉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的时候,都不忘记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那些穷苦的人,所以在最后她才会得到大家的帮助,成为一个在精神和经济上都收获财富的人。如果是干巴巴地告诉孩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也未必记得住,但是通过上面介绍的方式,就可以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