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狠抓德育队伍建设,健全全员育人机制
1、以师德教育为先导,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教育人者必先受教育。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需要,提出了德育人人、人人育德的工作思路,从政治思想教育入手,建设一支觉悟高、方向明、能力强的德育师资队伍。本学期学校制定了《震泽一中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并经教代会通过后实施。全体教师以师德修正为先行,以德育工作为已任,承担责任,融入队伍,在教育与被教育中,积极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德育工作的强劲队伍
从本学期开始每班聘请一名副班主任,协助班主任抓好班级常规管理。在学校中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教师人人参与学生管理,个个成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在全校教师中牢固树立“向德育管理要教学质量”的观念,人人成为全员育人的表率。
从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育人水平入手,组织班主任进行先进管理经验的校本培训。暑假中震泽一中组织全校班主任及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三天半的班主任工作培训。这次培训的主要形式是:一是学习,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二是讲座,讲座内容有:班主任工作的具体职责和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的几种素养,班主任工作的艺术等;三是听取吴江市两位优秀班主任介绍经验;四是交流;五是进行有关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理论测试。在培训期间,校长张玉昆、副校长陈玉良为与会者分别作了精彩的辅导报告。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李红仙老师作了“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漫谈”的报告。这次班主任工作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坚持每月班主任例会制度。传达上级精神,总结前阶段的德育工作并布置下阶段任务。利用班主任例会时间加强对青年班主任的培训;进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工作汇报;及时了解德育新动态,给班主任发放学习材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特点规律,求新办法,总结新经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能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坚持要求每位教师写教育随笔、案例。本学期德育处建立了搜狐博客“震泽一中德育在线”,张校长和沈雪华老师的教育博客在吴江市教育博客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3、加强激励机制,切实为班主任工作提供保障
严格考核班主任工作,期初由德育处制定了《震泽一中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考核内容包括:班主任手册记载、各种上交资料、班级活动、班内宣传、学生常规管理、卫生、两操评比等。每天由校长、德育处负责人、年级组长进行检查,要求每位教师发现情况应处理并报行政值班人员记录。考核分数每月底由德育处根据记载进行统计向全校公布,并依此发放班主任月常规考核奖。本学期学校提高班主任待遇,同时为了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加大奖励力度,特制定了《震泽一中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
二、重视德育常规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1、注重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期初我们就要求各班(特别是起始班)认真学习《震泽一中学生一日常规》、组织学习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明确应知应为的常识和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同时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组织各年级学生会议等途径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九月底学校组织了学新《守则》、新《规范》知识测试,努力把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校还专门组织了高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纪律教育。从正面引导学生,尽力防止学生因无知而盲动现象的发生。
(2)以严格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为抓手,全面整治学校校风。从细小琐事抓起,从身边抓起,如,学生仪表、穿着,出勤、纪律、卫生,上课、作业、考试,言行等,都要严格要求,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
(3)选拔学生会干部,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生活的能力。
(4)全校掀起学洋思经经验的教学活动,探究“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各班利用班会课,发挥其教育主阵地作用。
组织各类主题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10月份、11月份开展主题班会公开课评比活动,行政人员带头听课,在片视导时,受到视导领导的一致好评。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活动。
(1)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这种功能比空洞说教和强行压制的作用更大,影响更深远。学期中,我们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播放音乐,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熏陶;利用每月一期的黑板报、宣传橱窗进行时政、艺术教育、安全教育;结合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组织了“‘迎国庆’书、画、征文比赛”、唱校歌比赛、首届英语节、元旦文艺汇演等,教会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组织了“诚信教育”手抄报比赛、举办第四届科技节。这些活动,活跃了师生的校园生活,增强了师生的感情,陶冶了师生的情操。
(2)本学期继续开展好我校的十项德育常规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开展一系列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举办影评评比活动;11月份举办震泽一中第十届校运会。12月份举办冬季跳绳、踢健比赛;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思想品德类读书活动演讲比赛,郭秋晨同学获得了吴江市初中组一等奖;XX晶明杯吴江市中学生辩论赛中我校获得第三名和组织奖一等奖;组织学生参加XX年的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徐界同学获得省个人决赛三等奖,我校获得省竞赛先进学校。
4、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构建和谐的育人氛围
本学期我校提出:“用心理教育的方法教育人、引导人、健全人!”
(1)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和《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大纲》。建立了班主任、学生的交流谈心制度。要求教师在与学生谈心交流时,注意谈话的方式,语言的使用,都应从学生心理出发,把话语说到学生的心坎上,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感悟;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在严厉批评的同时,也要给予引导帮助,也要培养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2)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以个案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学校由德育处组织班主任进行了专门研究,针对调查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疏导措施:除了个体辅导外,各年级班主任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专门进行如学习心理辅导、考试心理辅导、心理角色转换辅导等。很多班主任还与学生之间架起一条心灵通道,使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向,及时沟通、防患于未然。并加强对后进学生和违纪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等。
三、注重德育创新,重视培育德育工作特色
1、“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特色
本学期结合“江苏省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的实施,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并将此作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活动内容以校园礼仪为主要内容,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使学生在纪律、卫生、安全、孝敬、诚信等方面的礼仪行为取得明显进步。
我校李群辉同学获得了由市妇联、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教育局联合组织评比的“行为之星”称号。
2、帮困助学活动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亮点
震泽一中每学期举行一次“身边希望工程活动”和“行政领导与贫困学生帮困结对仪式”。全校师生纷纷慷慨解囊,学校规定,一般教师每学期捐款100元,学校中层领导每学期捐款200元,校级领导每学期捐款300元。通过活动勉励学生要好好学习,克服困难,不断进步;要以实际行动回报老师、回报学校。现在,震泽一中的贫困生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每一位贫困生都能顺利地读到初中毕业,绝大部分还能升学。
四、重视家校联系,整合多种教育力量
1、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增进家庭、学校及社区的联系,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班主任加强了与家长的联系,开好家长会,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信息通道。随时了解学生情况,避免出现学校、家庭之间的管理盲区。
2、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家教工作的水平
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提高家教工作水平。学校根据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健全了家长座谈会制度,家教刊物《东清河》为家长提供了学习材料,那些成功的家教经验,先进的家教理念,让家长津津乐道。家长代表的发言,班主任的介绍为家长与家长,家长与老师的联系创造了机会,也提高了家教工作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走访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走访德育基地,利用德育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我校的传统德育活动。11月份组织高中部去常熟沙家浜,12月份组织初二年级去上海东方绿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们在耳闻目睹的事实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激发起他们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实践表明,利用德育基地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五、综合治理,创造和谐校园环境
1、强化领导,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主任为副组长,校警、门卫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法制教育宣传。加强对学校的管理。成立警务站,以吴伟东同志为站长,门卫工作人员为组员,参加保安工作,并正式挂牌行使职责。
2、加强教育,建立综合治理教育网络。学校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抓“五个结合”即:传授法律知识与提高法律意识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普法教育与依法治教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3、注意协调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的三位一体的合力和网络。学校将办好一所“家长学校”作为对家长有效教育来抓,并多方创建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场所,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增强了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和防范自护意识。学校还组织公安、司法、交通、社区等部门联合开展法制教育系列活动,联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4、坚持教育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注重实效。利用“12·4法制日”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进行普法安全教育;每学期每班进行一次法制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出一期法制教育主题黑板报。利用寒、暑假进行两次《告全体家长书》,通过致家校路路通进行交通、安全等知识的宣传教育。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成效。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随着外地学生的增多,时有外地学生流失,少数外地学生难融入本地学生中,增加了管理难度。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今后去研究和解决。